第三章(1 / 4)

故人江海别 多多鸭 2372 字 28天前

一晃就到了万康二十四年入冬,顾瑜十岁了。顾琼已然十二,顾琅十四。

十年时光,顾瑜已经慢慢适应了顾家的生活。后来她也知道了,她在江沅被害的同时,转生成为了顾瑜。

顾宣霖是八品县丞,家中有二名柴薪皂隶做杂活,一名马夫,这些都不需要自己出钱,是官中养着。家中自己的奴婢,一共四五个丫鬟,伺候女眷,一个小厮伺候顾宣霖。两处田庄都有自己的庄头,庄头李旺家的在府里做厨娘,庄头吴瑞家的管着家里的杂事。

如今顾家住的地方是离县衙一条街的县丞小院子,这院子也是官中的。一共三进,还有一排倒座和后罩房,家里人少,这屋子也是够的。

顾家的两处田庄,一处在吴兴县郊,是小方氏成亲时的陪嫁,有五十亩水田,每亩原产粮三百斤左右一季,打成细粮大约只有一半。这田里的粮,一半交给顾家作为田租,基本只够田庄和府里的嚼用,多不了多少。另一处田庄在高邮县顾家老家。那处有四十亩水田,因着顾老太太只有顾宣霖一个儿子,顾老太爷死的又早,族里多分了些给他们孤儿寡母,这些田产一年大约有二十两进项。另外还有一片山林,是顾宣霖做了县丞后置办的产业。

小方氏出嫁时另陪了处苏州府的铺子,卖些家酿酒,每年也有百十两进项。这笔钱小方氏和顾宣霖商量后尽数收了起来,留作以后儿女们娶亲出嫁的花销。

方家当时一心想把小方氏塞给顾宣霖,自然是多多的陪送嫁妆。这些产业按理说以后都该给顾瑜,但是小方氏真心疼爱顾琅和顾琼,毕竟是亲姐的骨血,两个孩子也早早的将小方氏当作自己的亲娘。

刚刚成为顾瑜时,江沅听着小方氏跟家里的管事算账,足足崩溃好久才接受了锦衣玉食变精打细算的事实。她真是做梦也想不到,八品官职,一年只有四十两的年俸,虽说柴薪皂隶和马夫的钱不用自己花,官服和笔墨费也是官中供给,这年俸依然低得出乎想象。

一块祥云斋的墨,都要三两呢,顾宣霖的年俸大概只够江沅闺中一月的花销。别说酿酒制香,马球双陆,顾家几乎只供得起顾琅在书院中念书,三个女儿,只在家跟着小方氏管账理家,做做女红。

原本看着小方氏对管姨娘横眉冷对,顾瑜多少觉得有点无趣,毕竟和妾计较,只会掉了主母的身份。

可是了解了家里的情况,顾瑜心里哀叹,家里状况,养个妾,着实费力。

顾家家底实在太薄了些。顾宣霖的同僚李谦李县丞,虽俸禄一样,但他家据说在徽州有良田三百亩,家中还经营着两家布庄,家里的女眷光鲜靓丽,后屋养着数匹好马。

家里境况谈不上好,自然一点子小事儿也有争吵。因着养不起针线娘子,每年冬夏裁衣时,小方氏从外头请针线娘子入府做衣裳。

小方氏这些年管着家事,最会精打细算。给顾老太太,顾宣霖,自己每人做四身冬衣,顾老太太斗篷还是五年前所制,又加了件银鼠皮的。几个孩子正在长身体,去年的衣裳今年是穿不了的,每人也是两身。管姨娘和家里的丫头婆子每人一身冬衣。

两个针线娘子忙活了十来天,总算把冬衣做完了。

顾瑜见那衣裳,领口绣了密密的桃花纹,棉絮得厚厚的,用的也是上好的细棉布,可见不曾偷工减料。只是两身衣裳,去年的也不好穿了,要是碰上阴雨天,便有些愁人。

从前的江沅,活在锦绣堆里,家里丫头也是绫罗绸缎,簪金戴银,从没想过生活需如此勤俭。

顾宣霖尚有一官半职,普通人家更是艰难了。

“来,琼儿,试试这个。”小方氏从扣儿手里接过一顶银鼠皮小帽,边沿细细镶了小米珠:“老太太的斗篷,多了些料子,给你做了小帽,今年风大,仔细冻坏了耳朵。”

小皮帽带在顾琼头上,衬着她雪白的肌肤,像画中人。一双水灵灵的眼睛,温柔依恋的看着小方氏。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